對于無數游戲迷科幻迷而言,6月8日上映的《魔獸》絕對是可以稱得上傳奇的一座豐碑。從游戲光碟到限量版手辦收藏,這個幾乎是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名字,跨越了時空的局限,再次以3D奇幻冒險電影的角色引爆了今夏話題的熱潮。
2016年6月8日《魔獸》正式在中國大陸上映
伴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從一開始的無聲黑白到高保真彩色環繞立體聲,再到如今的3D特效,電影行業的歷史不過只有短短百年,然而卻發展的比其他任何的傳播媒介都要迅猛,這其中,電影特效絕對功不可沒
《魔獸》3D特效模型制作現場
世界電影特效是由法國人喬治·梅里埃首創的,首部14分鐘特效短片《月球歷險記》誕生于1902年。雖然在今天看來當時的影片制作得相對粗糙,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為之后的電影特效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喬治·梅里埃的《月球歷險記》
繼《月球歷險記》之后,特效經過電影人的改進和科技的發展,好萊塢于1933年推出了在當時來說絕對的大片——《金剛》。這部拍攝于1933年的片子不僅在當時算是超級大片,而且也影響到了之后半個多世紀的電影創作。
影
片采用了動畫、模型、幕布技術等多種手段的完美結合,為觀眾在
銀幕上呈現了金剛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于帝國大廈頂端的奇幻場景,整個世界都為這部電影所展現的神奇場景而震驚。它其中所運用到的定格動畫和幕布技術的拍
攝技巧,這些拍攝技巧即使是到了90年代依然在被世界電影人所借鑒,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可謂開創了一代特效電影之先。
1933年,好萊塢推出《金剛》
1977年的時候,喬治·盧卡斯參考黑澤明電影《戰國英豪》寫出了《星球大戰》的劇本,還加入了自己50年看過的科幻劇集等元素,還有給西斯大帝領導的帝國軍隊披上納粹的外衣,這部雜糅了諸多文化的《星球大戰》就應運而生了。
影
片運用了微縮模型拍攝、幕布技巧、特效化妝、還有給人穿上機器外殼等等,原始和先進的方法一起用上,最終耗資1100萬美金將影片制作而成。喬治·盧卡斯
還為該片特別成立了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這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特效電影公司,并且成為了電影行業的標桿。
動畫特效制作角色原型
從
創新意義上來說,《星球大戰》中的技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拓展,它并沒有《2001太空漫游》那么豐富的想象,但卻明顯更受觀眾的追捧,成為了當
時電影史上實際票房最早破億的電影(不包含通貨膨脹的因素),在商業娛樂這一層面上,《星球大戰》算是開創了現代電影大片的新時代。
星球大戰磅礴浩瀚的宇宙背景
而
從發展歷程上來說,“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的幾乎就等同于世界電影特效的發展上升期。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一部使用動作控制
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盧卡斯還創造了多項意義深遠的發明:他發明的一個機械裝置,可以把石牌畫面和后期合成畫面輕松地協調成同步,這把多少年
來只能靠手工硬涂膠片技術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幾十倍。絕對是電影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終結者2》與《侏羅紀公園》
1982年,工業光魔發明了一項名為“源序列”的電腦處理方法,并將其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之旅之復仇女神》上,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由電腦產生的場景。
此
后工業光魔為電影《年輕的福爾莫斯》制作了電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這也為制作星戰前傳里眾多虛擬角色打下基礎;為科幻電影《深淵》
制作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三維角色;在1991年為《終結者2》創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主角;而后的諷刺喜劇《飛越長生》為光魔帶來
了第五尊奧斯卡獎,祝賀光魔第一次用電腦模擬成功了人類的皮膚。
電影《侏羅紀公園》拍攝現場
《侏羅紀公園》作為工業光魔最突出的成就,讓世界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電腦動畫制作的模擬恐龍的特效
隨后,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象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一,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杰》、能說話的《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在真人電影里?!都永毡群1I》、《綠巨人》、《龍卷風》、《拯救大兵瑞恩》等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加勒比海盜》劇照
電影《加勒比海盜》中的章魚船長、美人魚形象以及化妝后的特效
3D電影特效將高科技表現得有真實感觀眾們一下子覺得很有親近感和現場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認,《星球大戰》“讓我們終于明白如何讓未來產生質感”。他后來以此思路拍攝的電影《異型》和《銀翼殺手》,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設計的經典。
異形前傳特效拍攝現場
電影《異形》中的“怪物”全身由樹脂打造
一比一組合而成
2010年,《阿凡達》火爆席卷全球,3D電影開始以較為成熟的模式進入大眾視野。
2012
年,《3D泰坦尼克號》橫空出世?!?D版泰坦尼克號》可以說是工程浩大,不論是時間還是成本,在規格上都堪比制作一部新影片。整部電影在拍攝期間耗費巨
資,探險隊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12次潛入深海,導演卡梅隆親自參與每一幀畫面的轉制過程,把每幀畫面都當成藝術品來對待,每個畫面的3D效果和深度呈
現,對于他和制作團隊都是重新創作的過程。
3D《泰坦尼克號》海報
據卡梅隆說,有300位計算機工程師為此辛苦了超過一年以上,他們需畫出每一個物體和每個角色臉部的輪廓,放進正確的深度位置,并且非常精巧的處理讓這些效果完全融合并不留一絲痕跡。
1997年,《TITANIC》以號稱“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難”為時代背景,一段渴望自由的富家女和漂泊流浪的窮畫家之間生離死別的凄美愛情,加上一顆傳奇色彩的藍寶石“海洋之心”,就成功的俘獲了世界各國的無數觀眾。
十
多年過去,再次重拍泰坦尼克號,怎樣才能讓這個不再新鮮的題材重新煥發活力呢?于是秉著這個思路,卡梅隆成功的把百年前的那場叫人刻骨銘心的曠世海難穿越
時空帶到了觀眾們面前。戴上了3D眼鏡的觀眾們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那個還帶著工廠濃煙機器轟鳴的工業時代,在大西洋的無邊夜色里,看著泰坦尼克號滿載著衣
香鬢影,燈火輝煌,在輕歌曼舞的盛大晚宴中,駛向無盡的黑暗。
觀眾們在電影院大熒幕上看到的茫茫大海,萬噸巨輪以及華美壯麗的叫人為之驚嘆的巨輪內部場景(包括舞會晚宴大廳,日常休息套房,以及娛樂休閑區和圖書館博物館藏品)全部都是通過電影特效與人物融合在一起。事實上,演員只要在綠幕前進行表演,其他的交給特效師就好。
《泰坦尼克號》特效拍攝現場